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

最新消息

臺灣農業瑰寶--原住民傳統農耕與作物資源有利小米新品種育成
  • 發布單位:農藝學系

 

      臺灣原住民的農耕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著部分傳統農耕制度與作物遺傳資源。台大農藝系教授林彥蓉帶領博士班學生巴清雄深入研究小米作物,發現各部落對種植小米偏好不同,有利於後續廣適應性小米新品種之育成,而原住民農耕資產在面臨氣候變遷之時,更能夠提供良好的對策。

 

      巴清雄身為魯凱族人,以原鄉部落屏東縣霧台部落為研究對象,針對農耕制度進行訪談調查,包括部落詳細的週年耕作活動年曆以及主要作物整年於田間的消長。他表示,霧台部落保留傳統農耕,為多物種、多品系,搭配季節混作、輪作、間作的耕作制度,仍呈現早期自給式農業的樣貌,傳統農耕在山區原鄉部落的永續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圖一)。而小米是原住民重要的糧食與祭祀作物,在臺灣已經栽培5000年之久,各個語族或部落對於小米的偏好不同,因此保留下來的地方品系之遺傳歧異度很大,有利於後續廣適應性小米新品種之育成。此研究結果發表於SSCI期刊(Sustainability 10(10), 3370)。

 

Art editor Img

圖一:(a) 10種主要作物整年於間作田的生長;(b) 霧台傳統農耕面積變化(Ba et al., 2018)。

 

      此外,林彥蓉教授與學生也蒐集了臺灣小米品系,經由小米米質 (直鏈澱粉含量)與糯性基因之基因型與功能分析,釐清糯性基因與直鏈澱粉含量的關係 (圖二)。而基因型的地理分布與不同部落之使用特性 (人擇)高度相關,並呼應蘭嶼達悟族的小米使用與本島不同,達悟族和本島之聯繫不若與菲律賓之巴丹島和日本南西群島之頻繁。此研究成果發表於SCI期刊(PLoS One. 2018, 13(12):e0210025)。

 

Art editor Img

圖二:(a) 各糯性基因型的直鏈澱粉含量分布;(b) 各糯性基因型的Wx基因表現量;(c) 各糯性基因型的GBSSI免疫轉漬;(d) 各糯性基因型於台灣的地理分布(Kuo et al.,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