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
簡史
光復前 作物學講座與育種學講座 34年 農藝系﹝作物與育種研究室﹞ 35年 農藝系﹝作物、育種與生物統計研究室﹞ 45年 農藝系、農藝研究所﹝碩士班﹞ 46年 農藝系﹝作物、育種、生物統計與種子研究室﹞ 56年 農藝系、農藝研究所【碩士班﹝作物科學組與實驗統計組﹞】 60年 農藝系、農藝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作物科學組與實驗統計組﹞】 78年 農藝系、農藝研究所【碩士班與博士班﹝作物科學組與生物統計組﹞】 ...
系史版本一
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 農藝學系沿革紀要 前身: 台北帝國大學之創設、接收與改制: 台北帝國大學於1928年(民國17年,昭和3年),上山台灣總督時,設立於台北市原台北高等農林校址。第一任總長(校長)為幣原坦。創校時設有文政學部和理農學部,首任理農學部部長(即院長)為大島金太郎教授。於1936年增設醫學部(民國25年,昭和11年),而於1943年設置工學部(民國32年,昭和18年),唯一所綜合大學。理農學部於1943年(民國32年,昭和18年)分離為理學部與農學部,因此台北帝國大學擁有五個學部及由於1928年3月31日廢校的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農林學校改制的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1943年4月1日自台北帝國大學分離獨立,改稱為台中高等農林學校(即台灣省立台中農學院前身),同年10月1日,自台北遷移至台中市。 台北帝國大學校址,以舊台北高等農林學校校地為中心(即現在行政大樓)收購鄰近民有地建築校舍。1929年4月14日(民國18年,昭和4年)文政學部本館(現在文學院)建築完工。1930年9月27日(民國19年,昭和5年)農學教室(現在3,4號館)落成。1930年12月18日(民國19年,昭和5年)生物學教室(現1號館)落成。1931年5月3日(民國20年,昭和6年)化學教室及理化學教室(現2號館)竣工。而於醫學部成立後,帝大建築設備也漸具規模,於是由第一代總長幣原 坦主持,於1936年5月17日(民國25年,昭和11年),盛大舉行台北帝國大學開學典禮。 台北帝國大學的學制與日本其他帝國大學相同,沿用講座制,即一講座研究室設教授一人,助教授一人及助手(助教)若干人,講座教授主導教學與研究,助教授以下均為其幫手,成為金字塔型的研究結構。台北帝國大學創設時,理農學部與文政學部各設有24個講座,講座主持人在就任前赴歐美留學考察二年,並選購重要圖書、儀器以利上任時充實教學研究設施。 台北帝國大學,其設立宗旨乃以台灣為中心,從事研究熱帶、亞熱帶。畢業生以理學為主修者,頒授理學士,以農學為主修者授農學士,而於1931年6月2日(昭和6年)起,開始授文、法、理、農學博士學位,而醫學部成立後,增加頒授醫學博士學位。 台北帝國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在1931年(民國20年,昭和6年)3月25日舉行,理農學部畢業生計32名(理學士6名,農學士26名),其中我國籍畢業生僅有徐慶鍾(農學)、劉興文(農學)、蔡雨澤(農學)。文政學部14名(文學士4名、法學士10名),而我國籍者有柯設階(史學)、鍾德鈞(政學),餘均為日本籍者。根據1941年12月(昭和16年)的調查資料,理農學部歷年畢業生人數計58名,而農學部分人數計198名,合計256名。 1945年(民國34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中華民國政府設台灣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委任曾留學日本之羅宗洛先生與安藤一雄總長辦理接收本校[u1] 。 同年,農學部教授會審查第一屆畢業生徐慶鍾、第七屆畢業生徐水泉等所撰論文,通過並授予農學博士學位。理學部教授會議通過劉盛烈理學博士學位。此為台北帝大時期唯一,也是最後一次授予台籍學生博士學位。 理農學部24講座中,屬於農學者有農學、熱帶農學等13講座。在1943年(民國32年,昭和18年),理農學部分離為理學部與農學部,農學部有19個講座,有教授19名,助教授18名,助手(助教)28名,書記3名,計68名。 農學、熱帶農學計有4個講座,第一講座農業經濟學,第二講座園藝學,第三講座作物學,第四講座育種學。其餘講座詳於表一。光復後台北帝國大學由政府接收,改稱為國立台灣大學,成校後參考美國學制,廢講座制,成立學系,於是農學部改制為農學院,下設學系。 表一. 台北帝國大學農學部講座名稱(1943年,昭和18年) 氣象學 農藝化學 生物化學 第1講座土壤肥料學 農學、熱帶農學 第2講座 農產利用學,食用製造學 第1講座 農業經濟學 第3講座 營養化學 第2講座 園藝學 製糖化學 第3講座 作物學 釀造學 第4講座 育種學 農業土木學 植物病理學 畜產學、熱帶畜產學 昆蟲學,養蠶學 第1講座 畜產學 應用菌學 *第2講座 畜產學、熱帶畜產學 家畜衛生學 *家畜病理學 合計19個講座 *昭和18年4月1日新設 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的學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台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廢講座,改為學系制。於是農學部改制為農學院,並設農藝學系、園藝學、農業工程學系、農業化學系、植物病蟲害學系、農業經濟學系、畜牧獸醫學系七學系,而農場即改為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並設農藝分場、園藝分場、畜牧分場、農工分場,由相關系管理之。民國36年增設森林學系,38年秋成立實驗林管理處,提供森林學系主要實習場所。48年秋畜牧學系與畜牧獸醫學系由畜牧獸醫學系分離,49年秋增設農業推廣學系,先辦夜間部,於次年增設日間部。民國70年,農業工程學系機械組獨立設農業機械學系,後改為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研究所: 農學院研究所碩士班係於民國36年秋自農業化學系、植物病蟲害研究所開始,逐年擴充增設農藝、園藝、森林、農業經濟、農業工程、畜產(由畜牧改名)、獸醫、農業推廣即農業機械(已改名為生物機電)。65年秋增設食品科技研究所,研究所博士班由農業化學系最先開始,目前農藝系等11系所,與食品科技研究所均設有博士班。 改為學系制的特色與問題: 國立台灣大學的根為日據時代的台北帝國大學,而其學制與日本現有大學相同,採講座制(國立筑波大學採學群制,類似學系或學科)。二次大戰後,政府接收台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部改制為農學院,廢講座成立學系。雖說如此,新設學系多與原有講座具密切相關。 農藝系的沿革: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於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以原有農學、熱帶農學的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磯 永吉教授),第四講座(育種學,安田貞雄教授)為基礎,再增加生物統計部門構成。園藝學系以第二講座(園藝學、田中長三郎教授)作為基礎。由於農學、熱帶農學第一講座研究室、教室、實驗室、圖書室全部位於民國19年9月27日落成的農學教室(即四號館,現改為園藝研究大樓),三系教師研究室、教室、實驗室。圖書室集中在四號館,嚴重影響教學與研究的發展。 農藝系教師的研究室:(民國39年〜46年) 民國39年至46年期間,依筆者記憶,故湯文通教授(食用作物學、育種學)。畢中本教授(育種學實驗,當時講師)均在四號館樓下設有研究室,故盧守耕教授(育種學)於民國43年8月請辭台灣糖業研究所,到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任教,研究室亦設於四號館樓下。而故顧元亮教授(特用作物學),故陳炯松教授(稻作學)王啟柱教授(蔗作學)則研究室設於四號館二樓。故汪厥明教授(生物統計),張魯智教授(田間技術),葉樹藩教授(生物統計)的研究室則設於現在的夜間部四樓[u2] 。故林正義教授的研究室則設於種子研究室。 四號館除農藝系的教師所利用的研究室以外的研究室則由農經系陳正祥教授(土地利用)即園藝系設系會議室、教室、研究室利用影響教學、研究的發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至農藝系的大多研究室遷移至現農藝館(民國67〜68年,1979年)研究教學空間使獲改善。 農藝館: 系館的擴充、教學、研究內容的提升為農藝系教師同仁一致的企盼,唯限於教育部經費的短絀一直無法實現。故顧元亮教授於民國38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作物育種學碩士學位,因時局動盪,無法回南京金陵大學,直接從美國到台灣,出任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即農委會)秘書,旋即轉任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任教,並兼任系主任,於民國51年夏任教務長,隨後於民國54年至61年初任農學院長,任內成立台灣農業研究中心,積極加強研究儀器、圖書、設施之充實提升教學研究水準。如人工氣候室的建造,電子顯微鏡館,農業研究中心圖書採購均為其重要成果。又在院長任內,籌建農學院研究大樓,於故劉院長棠瑞任內順利完工,民國66〜67年間,內部裝潢完成後,農藝系的重要研究室從四號館遷移新建農學院研究大樓,並簽準校方改稱為農藝館。 農藝館的竣工,不但是解決農藝系教學研究發展上空間狹小的困境,同時亦解決園藝系教學研究上研究室短缺的困難,而由於農學院院長辦公室從森林館移至農藝館,所留下的空間可供森林系充實研究室利用,而一號館的農化系部分研究室亦移至農藝館一樓,所遺留的空間則供植病系利用。 博士班: 繼碩士班作物科學組與試驗統計組(民國46年)的設立後於民國58年設立博士班。由於師資及設備之充足尚未充分,起先應徵報名者部踴躍,而入學後學生無法接受適當指導,多中途退學赴國外進修,呈開店休業狀態。 民國57年,賴光隆博士在日本東京大學獲頒學位,應聘母系返校任教客座副教授,於民國57年10月兼任農業中心人工氣候室主任,民國61年兼任農藝系(所)主任及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農藝組主任。積極延聘學人到系任教(林安秋博士、林秀雄博士),而陳宗孟博士(植物生理),吳潘番博士(植物生理、光合作用)及出國進修教師朱鈞博士、陳成博士(遺傳、育種),蔡文福博士(雜草生理、殺草劑)、高景輝教授(植物生長、分化)、張新軒教授(殺草劑)亦均完成學業返系服務,師資陣容愈見充實,再配合人工控制氣候室及其他儀器設備之添購,博士班學生的教學與指導,逐漸上軌道,民國65年6月,首位完成學業病學位論文審查通過,在教育部考試通過獲頒國家博士的侯清利博士誕生。繼後張新雄、成游貴、蔡新聲、劉麗飛、戴國興、蔡養正等亦獲國家博士,奠下台大農藝研究所的聲譽。 人工氣候室: 人工氣候室雖是由台灣農業研究中心撥款建造,提供溫度光照等環境因子調控,進行作物生理,開花研究的精密設施,所獲結果應用於作物育種與栽培方法的改良,其對農作物之增產及品質的改進,將有很大助益。該室設備自民國58年6月提供農、園藝研究生及與台灣農業研究中心有關單位(台灣生農林廳、中興大學)申請利用,申請案逐年增加,研究成果亦顯著增加(人工器控制氣候室紀要1975. 台灣研究中心)。由於該設備的建造經費及籌備經過,曾經由若干不同階段,簡述重要步驟於后: 國內農業科學界,鑒於農業試驗研究對於作物生產具有即密切關係為提升試驗研究之精確性,乃於民國52年間,由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故張前院長研田召集成立籌設人工控制氣候室(當時稱為綜合溫室)興建小組,邀集專家學人參與規劃,由經合會在美援農教計劃項下撥款新台幣一佰五十萬元,先行興建房屋部分及地下蓄水庫等,此項工程於民國54年6月29日竣工。 有關冷煤壓縮器、調風機、導管、配電盤、深水馬達、低溫暗室、人工照明室等內部機之裝設,由台灣研究中心編列專款,分別購置。台灣農業研究中心成立於民國54年9月18日。此一機構為國家科學委員會成立之若干研究中心之一,係由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主辦,並由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及台灣省農業試驗所協辦。台灣農業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其審議委員會即決議早日促使完成人工控制氣候室之內部設施,並於55年度內撥款新台幣二佰萬元,委由中央信託局向美國約克公司(York Co.)採購空調機器,交由約克公司台灣總代理西螺公司承裝內部空調機器設備及部分土木工程。另外向荷蘭飛利浦公司購得植物生長照明器具一批,亦一併交由西螺公司安裝。 至民國58年4月中旬,內部空調即人工照明各項設施工程告峻,經試車結果玻璃室、低溫暗室、人工照明室各項調控情形良好,順利完成。 民國54年6月,台灣農業研究中心人工控制氣候室開始公開接受申請使用,而歷年來教師、研究生利用人工控制氣候室之設備,進行各項基礎與應用研究,成果盛豐碩(人工控制氣候室紀要1975. 台灣農業研究中心)。 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 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光復後至民國46年,分設農藝分場、園藝分場、農工分場及畜牧分場,由各相關學系分別管理。筆者於預備軍官役後於民國44年8月返系服務,以農學院技士職稱在農藝分場工作。當時系主任為故顧元亮教授,並由系主任兼任農藝分場主任。民國46年,馬保之院長改組農業試驗場,廢各分場,改稱為農藝組、園藝組、農工組、畜牧組,另增加農化組、植病組等,而設管理組,其下設技術股與總務股,綜理試驗的管理。第一位管理組主人為李添春教授(農經系、農業法規),由本人掌總務,吳傳先先生任技術股股長,而原則上各相關系系主任則兼任組主任。場長則由農學院長兼任。 民國67年底,附設農業試驗場組織規程修改新設副場長職位,由當時任管理組主任之故陳炯崧教授出任第一任副廠長。 磯 永吉教授: 1886年(清光緒19年,明治21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縣。 1911年(清宣統3年,明治44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農學部(北海道)。 1912-1945(民國元年,大正元年 至民國34年,昭和20年)歷任台中農事試驗場場長、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所長、台北帝國大學教授。二次大戰後擔任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又應聘擔任台灣省政府顧問,協助農林廳糧食生產技術改良工作。民國46年7月退休,返回日本。民國61年(1972)逝世,享年87歲。 磯教授在台灣從事工作達47年,在這期間對於台灣農業生產之改進,作物之改良、糧食之增產有諸多貢獻。尤其對日本種稻之栽培生理之研究,成就非凡,奠定蓬萊稻米在台灣栽培之基礎。著作及研究報告甚多,以水稻之育種改良論著為主,1928年(民國17年,昭和3年),以台灣稻之育種學上的研究,榮獲日本北海道帝國大學農學博士學位。戰後出版重要英文著作‘Rice and Crop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 Eikichi Iso 1954 Japan Tokyo. ...
系史版本二
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 農藝學系 系史摘要 壹、沿革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於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後,以原有農學、熱帶農學的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磯永吉教授),第四講座(育種學,安田貞雄教授)為基礎而成立,系址位於現在之園藝系館,亦即四號館。 民國三十五年由汪厥明教授兼任系主任,成立生物統計研究室。當時僅有大學部學生12人。民國三十八至四十年歷經趙連芳、湯文通、及顧元亮教授等三位系主任,每年學生皆在25人以下。 民國四十五年農藝系研究所碩士班成立,同年本系並由林正義教授成立種子研究室,原附設於農場木造房屋內,除冷藏種子室一間外、僅有兩大間供研究教學用,並於民國48年農復會中美基金項下,擴充種子檢查研究設備,請學校撥款建造二樓方屋一棟,也就是現在的考種館。民國五十五年本系由王啟柱教授成立雜草防除研究室。 民國五十六年本系分設作物科學組及試驗設計組,試驗設計組成立時暫借舊總圖書館北側之建築物的三樓為辦公室及研究室,並在四號館與五號館之中間加蓋2樓建築,隨於民國五十八年八月遷入現在的位置。 民國五十八年人工氣候室施工程告峻,包括玻璃室、低溫暗室、人工照明室各項調控情形良好,順利完成。歷年來教師、研究生利用人工控制氣候室之設備,進行各項基礎與應用研究,成果豐碩。 民國五十八年本系研究所博士班正式成立,培養高級農藝研究人才。本系當時積極延聘學人到系任教包括林安秋博士、林秀雄博士,陳宗孟博士(植物生理),吳邦璠博士(植物生理、光合作用)及出國進修教師朱鈞博士、陳成博士(遺傳、育種),蔡文福博士(雜草生理、雜草管理)、高景輝教授(植物生長、分化)、張新軒教授(殺草劑)亦均完成學業返系服務,師資陣容愈見充實,民國65年6月,首位完成學業並學位論文審查通過,在教育部考試通過獲頒國家博士的侯清利博士誕生。 民國六十六〜六十七年間,農藝系的重要研究室從四號館遷移新建農學院研究大樓,並經校方同意改稱為農藝館,亦即為現在的農藝館,農藝館的竣工解決農藝系教學研究發展上空間狹小的困境,更加速了農藝系之教學與研究的發展。 民國七十七年本系研究所試驗設計組更名為生物統計組,擴大招生的範圍,也成為日後國內培養生物統計研究人才的搖籃。 民國八十二年學校區重新規劃,人工氣候室由舊址遷入農業試驗場內,建設新館完成供全校研究教學使用。 民國八十三年本系大學部課程重新規劃,分為作物栽培、作物生理、遺傳育種及生物統計四群,各學群皆規劃具專業性之核心課程。 民國八十三年後本系各項教學及制度穩定,至九十學年度沒有大的變化。 貳、教學與研究目標 教學方面,本系之教學體制緣於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後,以原有農學、熱帶農學的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磯 永吉教授),第四講座(育種學,安田貞雄教授)為基礎,再增加生物統計部門構成。民國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期間,以主要的課程為重心,先後包括湯文通教授之食用作物學、育種學;盧守耕教授與畢中本教授之作物育種學;顧元亮教授之特用作物學;趙連芳教授及陳炯松教授之稻作學;王啟柱教授之蔗作學;汪厥明教授與葉樹藩教授之生物統計,張魯智教授之田間技術等。其後林正義教授、賴光隆教授,林燦隆教授等陸續加入教學陣容。民國四十五年研究所碩士班成立,至民國五十六年分設作物科學組及試驗設計組,逐漸分化出各個教學學程,課程也朝向多元化。民國六十年研究所博士班成立,本系教學學程作物栽培、作物生理、遺傳育種及生物統計四群,更為完整。民國七十七年試驗設計組更名為生物統計組,教學更趨於多元性。民國八十三年起,為因應科技發展的多元化,及學生學程規劃提前的趨勢,本系大學部課程再規劃為作物栽培、作物生理、遺傳育種及生物統計等四學群,由大二開始依興趣專長進入各學群之課程。民國八十年後,生物技術發展迅速,本系課程除已有之組織培養外,陸續增加分子遺傳、作物基因工程、分子育種之新課程,使教學與高科技發展同步化。 研究所之教學自成立以來皆以各研究室之指導教授為主體,各組學生依興趣選擇指導教授,碩士班學生須修習各組必修課程及指導教授之指定課程。博士班入學後須由指導教授組成委員會,由委員會確認修習課程。 研究發展上,本系傳承日本時代之作物學及育種學二項講座,於民國四十年後陸續成立作物學研究室、育種學研究室、生物統計研究室、種子研究室、及五十五年成立之雜草防除研究室,基本上以作物育種、栽培技術改良為主。民國六十年代後,隨多位新教師的加入,各研究室逐漸擴大,研究範圍依各教師之專長而逐漸擴展,如作物生理研究、組織培養研究,研究室的劃分已不若以往明確。至民國九十年代本系之研究多以各教師之研究專長為主體,大至上仍可區分為作物遺傳育種、生理、栽培、生物統計及試驗設計等範疇矣。研究方向上,配合國家的農業經濟及生物科技發展,教師們的研究由早期的傳統育種及栽培,逐漸加入生理、永續栽培、精準栽培、分子生物、基因轉殖、分子育種、生物資訊、種原保育、甚至種苗法規等觀念與內函,在國內農藝及作物學科技研究上,已具有領先之地位。 參、單位組織及師生結構 本系民國三十五年成立後,多以前述之各研究室為主體,以系主任管理各項教學、總務、人事等事務。民國七十年代,系務漸增,逐漸組成各委員會處理系務,目前已組成招生、課程、儀器維護費審查小組、研究生助學金處理小組等委員會負責各項系務之規劃,惟仍以系務會議為最高決策單位,系主任執行系務會議之決定。教師之聘任、升等、評估等事務則由系教師評議委員會負責之。 自民國三十五成立,由汪厥明教授任第一任系主任,至民國九十年歷經十三任系主任,分別為: 汪厥明教授(民國35年8月至38年4月) 趙連芳教授(民國38年5月至39年7月) 湯文通教授(民國39年8月至40年7月) 顧元亮教授(民國40年8月至47年7月) 張魯智教授(民國47年8月至52年7月) 畢中本教授(民國52年8月至61年7月) 賴光隆教授(民國61年8月至67年7月) 林燦隆教授(民國67年8月至70年7月) 朱 鈞教授(民國70年8月至76年7月) 蔡文福教授(民國76年8月至79年7月) 黃懿秦教授(民國79年8月至85年7月) 高景輝教授(民國85年8月至88年7月) 盧虎生教授(民國88年8月 迄今 ) 教師方面,民國四十年代本系教授為10位左右,至民國五十九年增為18位,包括9位教授,3位副教授,5位講師,及1位客座副教授。民國六十至七十年間師資大為充實,到民國七十二年已達 26位專任教師,包括11位教授,10位副教授,3位講師,2位助教。並聘任11位兼任教授、1位兼任副教授;職員也有7位。民國九十年,本系共有25位專任教師,包括15位教授,4位副教授,4位助理教授,2位助教。並聘任3位兼任教授、1位兼任副教授;職員7位。 學生人數上,民國三十八年開始有12位畢業生,至民國四十六年每年畢業生皆在14位以下。民國四十七年本系第1位碩士畢業。至民國63年,每年約有35位大學部畢業生及6位碩士班畢業生。民國六十四年本系第一位博士畢業,其後每年約有2至4位博士畢業生。至民國八十八年,本系共培育1304位大學部畢業生,397位碩士,及55位博士。民國九十年本系共有200位學生,包括大學部學生135人,碩士班研究生41人,博士班研究生24人。 肆、建築設施 本系目前教學研究使用之區域包括農藝館、園藝館(四號館)與農工大樓(五號館)間之生物統計組,及位於農業試驗場內之人工氣候室,各區域發展之歷程如后。 本系民國三十五年成立至民國五十年間多數教師之教室、實驗室及研究室多集中於四號館(園藝館),生統組則位於舊圖書館後座三樓。其後生統組不敷使用,乃申請增建,在四號館、五號館間,園藝系冷藏庫二樓修建一層房屋,計研究室六間,教室一間、計算機室一間、儲藏室一間及生統室專用圖書室一間,目前仍由生統組師生使用。 現在的農藝館方面,隨師生不斷增加,四號館不敷使用,本系顧元亮教授在農學院長任內,籌建農學院研究大樓,於故劉院長棠瑞任內順利完工,為一棟四層樓建築,民國六十六〜六十七年間,內部裝潢完成後,農藝系的重要研究室從四號館遷移至新建之農學院研究大樓,並經校方同意改稱為農藝館。農藝館的竣工,解決農藝系教學研究發展上空間狹小的困境,目前本系大部分之教室、實驗室及教師研究室皆位於此館內。 考種館(種子研究室)於民國四十六年成立,原附設於農場木造房屋內,除冷藏種子室一間外、僅有兩大間供研究教學用。當時林正義先生兼任農復會工作,並於民國四十八年農復會中美基金項下,擴充種子檢查研究設備。房舍已不夠,乃請學校撥款建造二樓建築一棟。內設有教室一大間、研究室四間、種子低溫儲藏室一間。目前考種館仍本系作物學教學及種子研究室使用中。 人工控制氣候室方面,國內農業科學界,鑒於農業試驗研究對於作物生產具有即密切關係為提升試驗研究之精確性,乃於民國五十二年間,由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故顧前院長元亮召集成立籌設人工控制氣候室(當時稱為綜合溫室)興建小組,邀集專家學人參與規劃,由經合會在美援農教計劃項下經費支助,此項工程於民國五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竣工,開始公開接受申請使用,而歷年來教師、研究生利用人工控制氣候室之設備,進行各項基礎與應用研究,成果盛豐碩。 近年來由於申請使用的單位與日俱增,原有之人工氣候室空間已不敷使用,故由校方於民國七十八年及七十九年會計年度下,編列經費四千零九十九萬八千元,並於七十八年十月擇訂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內另行建造新館,新館為二樓建築,總樓板面積共八九五點八三平方公尺,八十年十月全部完工,繼續供全校師生使用。 伍、教學研究發展展望 本系成立之民國三十至六十年代,社會經濟上以農業發展扶植工商業,農業上以增產為主要目標,本系的教學以培養高等作物改良人才為主,研究上著重於糧食、雜糧及如菸草等特用作物之栽培技術的改良與產量的提高。民國七十年代以後,糧食生產逐漸過剩,生產成本增加,生態環境劣化,本系教學研究內函也隨之逐漸走向強調品質提昇,及永續經營科技。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資訊電腦科技等快速發展,農藝科技也快速發展,本系的作物科學組與生物統計組也朝向以下的方向發展: 作物栽培技術: 以遙測及衛星科技為基礎,生態平衡與永續經營為理念,發展出精準操作的”精準農業”技術,也衍生出以生態及健康為主的”永續農業”及”有機農業”等新觀念與技術。 這些也都是台大農藝系的發展方向。 遺傳育種: 以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為基礎發展出”分子育種”、”分子標誌”等技術,在與組織培養、基因轉殖技術的配合下,更發展出”遺傳或基因工程”的新技術,使作物改良成為生物技術中重要的一環。 生理、組織培養、生物技術: 在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下,作物生理等各學科多以分子生物技術探討基因表現與功能,更將有經濟價值的基因直接導入作物之中,使植物不但生產糧食,更可生產具有工業、醫療、保健等幾乎各種分子,使植物成為”分子農場”。 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 在資訊科技的迅速進步下,生物統計發展出作物的各式生育模式,可有效的預測作物生產情形;更可整合分子生物學,發展出”生物資訊學”,搜尋基因功能,成為近代”基因功能組學(Functional genomics)” 不可或缺的學科。 目前本系之教學目標為培養現代化作物生物技術、遺傳與育種、作物生產與管理、種原保育、生物統計與資訊之研究、開發及教學之專業人才。 陸、貢獻 人才培育及研究為本系的使命,自本系成立以來,已培育出1304位大學部畢業生,397位碩士,及55位博士。就農業本身而言,本系畢業生任職於基層之鄉鎮公所至中央農業委員會,實際參與農業研發工作及政策之擬定與執行。民國四十至七十年代,本系畢業生在各農作物改良單位,致力於品種育種及栽培技術改進,貢獻於水稻、雜糧、甘蔗、菸草、特用作物等重要經濟作物之增產,穩定國家民生經濟發展。民國八十年代至今,國家經濟轉型,農業朝永續性發展,本系畢業生再盡力於作物品質改進,研發生物技術,發展精緻、永續、有機、精準等栽培制度,使農業生產與生態結合,維護臺灣生態資源及提昇國民生活品質。 學術研究發展上,本系歷年來教師多實際參與農業研究計畫之規劃與執行,提昇農藝科技發展,多位教師的傑出表現獲得教育部、農業委員會、國科會之表揚。國際農業發展方面,本系王啟柱教授、蔡文福教授、林安秋教授、曾美倉教授等曾擔任海外農業技術團團長或顧問;而國內農業發展上,如黃明得博士、盧煌勝博士等擔任各區農業改良場場長。此外,相當的畢業系友轉向生物學界、教育界、及工商業發展,其中亦有許多傑出表現,如徐慶鍾教授曾擔任行政院副院長,趙連芳教授曾任立法委員,顧元亮教授曾任考試委員,黃秉乾教授、黃周汝吉教授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胡懋麟教授曾任嘉義大學校長,劉湘川教授曾任台中師範學院校長,李水龍教授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等等,各位系友皆持續為社會國家付出相當的貢獻。 柒、未來展望 本系自民國三十五年成立以來,歷經多次國家經濟與社會的轉型,農業在國家整體發展的比重下降,在加入國際貿易組織WTO後,這種趨勢將更為明顯,農業生產目標也由強調大量生產轉而以生態平衡為重心,又生物技術的發展將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而對國家經濟發展、國際貿易市場開放、及生物技術快速發展下,本系的發展方向為: 1. 培育高科技的作物科學人才:在傳統的作物科學上,加強生態、精準與永續農業、生物技術、生物資訊科技的人才訓練。 2. 研究發展上、提昇教師的研究水準,強調整合性,創新性的基礎研究,加強與產業界的服務與合作。研究方向上以生物技術、生物資訊、分子育種、精準及永續農業為重點。 3. 加強國際教學研究合作,配合全球化及資訊化的發展,與大陸及國際進行教學與研究的合作,在台灣大學將成為國際性研究大學的趨勢下,促使本系成為國際性作物科學教學研究單位。 ...
沿革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之前身為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之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磯永吉教授)與第四講座(育種學,安田貞雄教授)。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後,即以此為基礎而成立農藝系,系址位於現在之園藝系館,亦即四號館。 民國三十五年由汪厥明教授兼任系主任,同時成立生物統計研究室。當時僅有大學部學生12人。民國三十八至四十年歷經趙連芳、湯文通、及顧元亮教授等三位系主任,每年學生皆在25人以下。 民國四十五年農藝系研究所碩士班成立,同年本系並由林正義教授成立種子研究室,原附設於農場木造房屋內,除冷藏種子室一間外、僅有兩大間供研究教學用,並 於民國48年農復會中美基金項下,擴充種子檢查研究設備,請學校撥款建造二樓方屋一棟,也就是現在的考種館。民國五十五年本系由王啟柱教授成立雜草防除研 究室。 民國五十六年本系分設作物科學組及試驗設計組,試驗設計組成立時暫借舊總圖書館北側之建築物的三樓為辦公室及研究室,並在四號館與五號館之中間加蓋二樓建築,隨於民國五十八年八月遷入現在的位置。 民國五十八年人工氣候室施工程告峻,包括玻璃室、低溫暗室、人工照明室各項調控情形良好,順利完成。歷年來教師、研究生利用人工控制氣候室之設備,進行各項基礎與應用研究,成果豐碩。 民國五十八年本系研究所博士班正式成立,培養高級農藝研究人才。本系當時積極延聘學人到系任教包括林安秋博士、林秀雄博士,陳宗孟博士(植物生理),吳邦 璠博士(植物生理、光合作用)及出國進修教師朱鈞博士、陳成博士(遺傳、育種),蔡文福博士(雜草生理、雜草管理)、高景輝教授(植物生長、分化)、張新 軒教授(殺草劑)亦均完成學業返系服務,師資陣容愈見充實,民國65年6月,首位完成學業並學位論文審查通過,在教育部考試通過獲頒國家博士的侯清利博士 誕生。 民國六十六至六十七年間,農藝系的重要研究室從四號館遷移新建農學院研究大樓,並經校方同意改稱為農藝館,亦即為現在的農藝館,農藝館的竣工解決農藝系教學研究發展上空間狹小的困境,更加速了農藝系之教學與研究的發展。 民國七十七年本系研究所試驗設計組更名為生物統計組,擴大招生的範圍,也成為日後國內培養生物統計研究人才的搖籃。 民國八十二年學校區重新規劃,人工氣候室由舊址遷入農業試驗場內,建設新館完成供全校研究教學使用。 民國八十三年本系大學部課程重新規劃,分為作物栽培、作物生理、遺傳育種及生物統計四群,各學群皆規劃具專業性之核心課程。 民國八十三年後本系各項教學及制度穩定,至九十三學年度沒有太大的變化。 ...
建築設施變遷
本系目前教學研究使用之區域包括農藝館、園藝館(四號館)與農工大樓(五號館)間之生物統計組,及位於農業試驗場內之人工氣候室,各區域發展之歷程如后。 本 系民國三十五年成立至民國五十年間多數教師之教室、實驗室及研究室多集中於四號館(園藝館),生統組則位於舊圖書館後座三樓。其後生統組不敷使用,乃申請 增建,在四號館、五號館間,園藝系冷藏庫二樓修建一層房屋,計研究室六間,教室一間、計算機室一間、儲藏室一間及生統室專用圖書室一間,目前仍由生統組師 生使用。 現在的農藝館方面,隨師生不斷增加,四號館不敷使用,本系顧元亮教授在農學院長任內,籌建農學院研究大樓,於故劉院長棠瑞任內 順利完工,為一棟四層樓建築,民國六十六至六十七年間,內部裝潢完成後,農藝系的重要研究室從四號館遷移至新建之農學院研究大樓,並經校方同意改稱為農藝 館。農藝館的竣工,解決農藝系教學研究發展上空間狹小的困境,目前本系大部分之教室、實驗室及教師研究室皆位於此館內。 考種館(種子研 究室)於民國四十六年成立,原附設於農場木造房屋內,除冷藏種子室一間外、僅有兩大間供研究教學用。當時林正義先生兼任農復會工作,並於民國四十八年農復 會中美基金項下,擴充種子檢查研究設備。房舍已不夠,乃請學校撥款建造二樓建築一棟。內設有教室一大間、研究室四間、種子低溫儲藏室一間。目前考種館仍供 本系作物學教學及種子研究室使用中。 人工控制氣候室方面,國內農業科學界,鑒於農業試驗研究對於作物生產具有即密切關係為提升試驗研究 之精確性,乃於民國五十二年間,由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故顧前院長元亮召集成立籌設人工控制氣候室(當時稱為綜合溫室)興建小組,邀集專家學人參與規劃,由 經合會在美援農教計劃項下經費支助,此項工程於民國五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竣工,開始公開接受申請使用,而歷年來教師、研究生利用人工控制氣候室之設備,進 行各項基礎與應用研究,成果盛豐碩。 近年來由於申請使用的單位與日俱增,原有之人工氣候室空間已不敷使用,故由校方於民國七十八年及七 十九年會計年度下,編列經費四千零九十九萬八千元,並於七十八年十月擇訂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內另行建造新館,新館為二樓建築,總樓板面積共八九五點八三 平方公尺,八十年十月全部完工,繼續供全校師生使用。 ...
單位組織
本系民國三十五年成立後,多以前述之各研究室為主體,以系主任管理各項教學、總務、人事等事務。民國七十年代,系務漸增,逐漸組成各委員會處理系務,目前已 組成招生、課程、儀器維護費審查小組、研究生助學金處理小組等委員會負責各項系務之規劃,惟仍以系務會議為最高決策單位,系主任執行系務會議之決定。教師 之聘任、升等、評估等事務則由系教師評 審委員會負責之。 自民國三十五成立,至民國九十二年共歷經十四任系主任,分別為: 汪厥明教授﹝民國35年8月至38年4月﹞ 趙連芳教授﹝民國38年5月至39年7月﹞ 湯文通教授﹝民國39年8月至40年7月﹞ 顧元亮教授﹝民國40年8月至47年7月﹞ 張魯智教授﹝民國47年8月至52年7月﹞ 畢中本教授﹝民國52年8月至61年7月﹞ 賴光隆教授﹝民國61年8月至67年7月﹞ 林燦隆教授﹝民國67年8月至70年7月﹞ 朱鈞教授﹝民國70年8月至76年7月﹞ 蔡文福教授﹝民國76年8月至79年7月﹞ 黃懿秦教授﹝民國79年8月至85年7月﹞ 高景輝教授﹝民國85年8月至88年7月﹞ 盧虎生教授﹝民國88年8月至91年7月﹞ 謝兆樞教授﹝民國91年8月至97年7月﹞ 郭華仁教授﹝民國94年8月至97年7月﹞ 彭雲明教授﹝民國97年8月 迄今﹞ ...
師生結構
教師方面 民國四十年代本系教授為10位左右,至民國五十九年增為18位,包括9位教授,3位副教授,5位講師,及1位客座副教授。 民國六十至七十年間師資大為充實,到民國七十二年已達 26位專任教師,包括11位教授,10位副教授,3位講師,2位助教。並聘任11位兼任教授、1位兼任副教授;職員也有7位。 民國九十年,本系共有25位專任教師,包括15位教授,4位副教授,4位助理教授,2位助教。並聘任3位兼任教授、1位兼任副教授;職員7位。 民國九十七年,本系共有21位專任教師,包括9位教授,2位副教授,9位助理教授,1位講師。並聘任6位兼任教授;職員7位。 學生方面 民國三十八年開始有12位畢業生,至民國四十六年每年畢業生皆在14位以下。 民國四十七年本系第1位碩士畢業。至民國六十三年,每年約有35位大學部畢業生及6位碩士班畢業生。 民國六十四年本系第一位博士畢業,其後每年約有2至4位博士畢業生。 民國九十四年本系共有244位學生,包括大學部學生162人,碩士班研究生57人,博士班研究生25人。 民國九十七年本系共有272位學生,包括大學部學生169人,碩士班研究生68人,博士班研究生35人。 ...
教學
本系之教學體制緣於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後,以原有農學、熱帶農學的農學第三講座(作物學,磯永吉教授),第四講座(育種學,安田貞雄教授)為基礎,再增加生物統計部門構成。 民 國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期間,以主要的課程為重心,先後包括湯文通教授之食用作物學、育種學;盧守耕教授與畢中本教授之作物育種學;顧元亮教授之特用作物 學;趙連芳教授及陳炯松教授之稻作學;王啟柱教授之蔗作學;汪厥明教授與葉樹藩教授之生物統計,張魯智教授之田間技術等。其後林正義教授、賴光隆教授,林 燦隆教授等陸續加入教學陣容。 民國四十五年研究所碩士班成立,至民國五十六年分設作物科學組及試驗設計組,逐漸分化出各個教學學程,課程也朝向多元化。 民國六十年研究所博士班成立,本系教學學程作物栽培、作物生理、遺傳育種及生物統計四群,更為完整。 民國七十七年試驗設計組更名為生物統計組,教學更趨於多元性。 民國八十三年起,為因應科技發展的多元化,及學生學程規劃提前的趨勢,本系大學部課程再規劃為作物栽培、作物生理、遺傳育種及生物統計等四學群,由大二開始依興趣專長進入各學群之課程。 民國九十年後,生物技術發展迅速,本系課程除已有之組織培養外,陸續增加分子遺傳、作物基因工程、分子育種之新課程, 並將學群改為「產業與管理」、「生物技術」、「分子育種」以及「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等名稱,使教學與高科技發展同步化。 研究所之教學自成立以來皆以各研究室之指導教授為主體,各組學生依興趣選擇指導教授,碩士班學生須修習各組必修課程及指導教授之指定課程。博士班入學後須由指導教授組成委員會,由委員會確認修習課程。 ...
研究發展
本系傳承日據時代之作物學及育種學二項講座,於民國四十年後陸續成立作物學研究室、育種學研究室、生物統計研究室、種子研究室、及五十五年成立之雜草防除研究室,基本上以作物育種、栽培技術改良為主。 民國六十年代後,隨多位新教師的加入,各研究室逐漸擴大,研究範圍依各教師之專長而逐漸擴展,如作物生理研究、組織培養研究,研究室的劃分已不若以往明確。 至 民國九十年代本系之研究多以各教師之研究專長為主體,大至上仍可區分為作物遺傳育種、生理、栽培、生物統計及試驗設計等範疇。研究方向上,配合國家的農業 經濟及生物科技發展,教師們的研究由早期的傳統育種及栽培,逐漸加入生理、永續栽培、精準栽培、分子生物、基因轉殖、分子育種、生物資訊、種原保育、甚至 種苗法規等觀念與內函,在國內農藝及作物學科技研究上,已具有領先之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