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

歷史沿革

  前身為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之「作物學講座」(磯永吉教授)、「育種學講座」(市島吉太郎、安田貞雄教授)及「工藝作物學講座」(澀谷常紀教授)。1946年,臺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本系合併前述三個講座後正式命名為「農藝學系」。

  初期的農藝學系主要分為作物與育種兩研究室。1946年增設生物統計研究室,1957年又成立種子研究室。研究所碩士班於1956年設立,博士班於1969年設立,完成現今農藝學系之基本架構。

  臺大農藝學系是臺灣最早且最為重要的農藝教學及研究單位,對臺灣糧食作物之栽培技術與品種改良貢獻良多,並培育眾多優秀農業人才,奠定臺灣的農業生產基礎。學術成就方面,磯永吉教授致力於臺灣稻作改良,被譽為「蓬萊米之父」;汪厥明教授創立生物統計研究室,是為我國生物統計學的創始人;農業氣象學的蔣丙然教授亦是我國近代氣象學事業的開拓者。本系畢業生在各農業改良單位,致力於品種育種及栽培技術改進,穩定國家民生經濟發展。1990年代至今,農業朝永續性發展,本系致力於作物品質改進,研發生物技術、分子輔助育種、生物資訊、種原保育、種苗法規,發展永續、精準等栽培制度,使農業生產與生態結合。